返回 <<市场动态

3月数据点评:增长动能弱化,经济分歧扩大

来源:明毅基金 发布时间:



摘要


一季度国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边际有所弱化,在紧信用政策的约束下,生产端边际开始走弱,外需向内需切换,消费恢复超预期,多因素影响下制造业投资仍然偏弱。


1

如何看待当下的通胀压力?


对于通胀压力,我们的看法是前后一致且明确的,即短期内PPI存在上行压力,但长期上涨的基础不足。PPI向CPI的传导较弱,CPI难以持续攀升,我国并不存在大幅通胀的微观基础


我们先看PPI的数据,近期PPI的上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驱动PPI上涨的主要因素为生产性资料价格的上涨,如石油相关产业(11.1%)和金属相关产业(17.6%),生活资料价格整体保持平稳(同比增速0.1%),这说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下游行业的影响还未显现出来。3月份PPI数据为4.4%(2月为1.7%,1月为0.3%),未来几个月增长的惯性仍存。


上游生产性资料价格上涨背后隐含的三股驱动因素,决定了短期PPI仍在寻顶过程中。一是全球经济同步复苏带来的商品价格修正。3月中国、美国、欧盟的制造业PMI分别为51.9、64.7、62.5,均创近年来的新高,原油、化工等价格反映了这一过程。二是国内“碳中和”带来的供给收缩预期。例如钢铁产能产量双控是今年的重点目标,需求不弱叠加碳中和下供给收缩,会带来价格上涨的预期。三是部分资源国因疫情冲击供给受限。巴西、智利等资源国受疫情影响,给供给端带来一定程度的扰动。


从长期趋势看,国内上游产品的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在经济恢复的大势下,供给的质量、能力都在逐步改善;从需求来看,目前仍然处于恢复过程中


再看CPI,3月CPI仍维持低位,尽管有所反弹,但显著低于历史中位数水平。从CPI的三大构成项的表现看,我国尚未形成大幅通胀的微观基础。拆分CPI变化的结构性特征看,推动CPI转正的主要因素还在于非食品价格中的汽柴油价格的上涨,但包括食品在内的大多数商品类别的价格上涨都是比较温和的,甚至是下降的。从食品项看,推动食品价格上涨比较大的因素是猪肉价格,但目前猪肉价格已经处于下行周期,会对CPI的快速上涨形成有效制约;从PPI向CPI的传导看,工业消费品价格并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我国完善的工业产业体系及充足的产能,再加上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对工业消费品的供给结构进行有效调控;从服务项看,目前服务业稳步恢复,供给和需求都处于恢复期。


2

如何看待经济数据反映的当前的宏观基本面?


我国经济“强反弹与弱复苏”的态势明显,一季度GDP环比偏弱,经济增速低于市场预期,经济增长正处于寻顶过程中。从增长的驱动力看,消费表现较好略超预期,生产端边际开始走弱,外需向内需切换,制造业投资依旧疲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能需重点关注消费及制造业投资的表现。


从工业生产看,工业生产环比开始放缓,三大工业门类的边际增速均出现走弱。这或许体现了“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的扰动,若剔除这一影响,工业生产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就已经见顶。这一点从产能利用率的角度看也可以得到验证。3月工业产能利用率有所下行,这或许意味着尽管当前工业需求不弱盈利较好,但中下游企业仍然存在处于观望,主动补库存的需求不强。细分行业来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两年平均增长3.5%(2019年同期为4.6%);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两年平均增长6.4%(2019年同期为9.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9%,两年平均增长5.9%(2019年为7.7%)。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三大类投资增速仍保持分化状态,地产和基建投资企稳,制造业投资偏弱。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不含电力)本月两年的复合同比分别为7.7%、-1.5%、2.1%。


3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呈现出持续低迷的状态,但随着企业投资信心的恢复,以及制造业的持续景气度,金融政策对制造业的倾斜,今年的制造业投资预计会不断走强。近期制造业投资的低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受外部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制造业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有待恢复;2)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大力支持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但是高技术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里面所占的比重还较为有限;3)制造业企业向轻资产方向发展,自身投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制造业企业厂房设备由购买改为租赁等。


房地产投资韧性存疑。房地产投资调整后增速略有回升,但是销售面积、新开工、土地购置面积均有大幅下滑,对房地产投资韧性构成威胁,且从开发资金来源来看,国内贷款、自筹资金等均明显放缓,仅有个人按揭贷款韧性较足。具体来看,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施工、竣工、购置土地面积调整后累计增速为9.9%、-2.5%、6.8%、1.7%、-4.9%,而上月该项分别为11.0%、-3.2%、6.9%、4.0%、-3.0%,后续需要持续跟踪地产相关贷款比例限制、集中供地等政策对地产影响的释放,警惕地产超预期回落。


3月消费超预期,未来随着失业率的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恢复,预防性心理下储蓄率的降低,预计年内消费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年内能否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需要持续跟踪。


3月社零调整后同比增速为6.3%(1-2月为3.1%),环比改善较大,但仍低于2019年同期的8.7%。结构上,商品零售、餐饮较2月均有明显改善,二季度有望转正;产品上,3月拉动社零的主力仍为可选消费,主要是汽车、服装、家电等。但同时要看到,今年一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调整后同比为7.1%,低于2019年的8.7%,居民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为61.4%,低于2019年一季度的65.2%。


外需依然维持高景气度,韧性较强。但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回升显著,贸易顺差开始缩小,未来净出口对GDP的拉动将边际减弱。目前出口的韧性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供需错位下,欧美财政刺激导致本土消费品缺口急剧扩大;二是中国同东盟、韩国等组成的东亚、东南亚“全球消费品生产加工基地”,与我国形成协同效应。从数据看,3月调整后当月出口增速为10.3%(2月为23.0%),调整后当月进口增速为16.7%(2月为12.3%),出口降幅较大。从三月数据来看,对美国调整后当月出口增速为10.2%(2月为26.2%),对东南亚国家联盟调整后当月出口增速为11.1%(2月为24.4%),均出现回调。


3

怎么看3月金融数据?


金融周期见顶再次确认。社融增速的回落,再次验证了此前关于金融周期见顶的判断。2月份社融增速的上涨,只是金融下行周期下一次短暂的“翘脚”。从“社融增速-GDP增速”的流动性来看,一季度社融较去年年底回落1个百分点,而调整后GDP当季增速较去年年底回落1.5个百分点,社融的加速回落释放了部分的稳杠杆的政策收缩的压力,但全年来看信用收缩仍将是主要逻辑。从货币增速上看,微观经济仍然有较好的活力,企业存款加速活性化;地产销售不弱,居民部门存款持续向企业部门搬家。


从社融数据看,3月社会融资增量为3.34万亿元,存量增速12.3%(前值13.3%),信贷增量为2.75万亿元,存量增速为13.0%(前值为13.5%),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此外,今年一季度社融突破10万亿,而去年全年为34.8万亿,预计在全年稳宏观杠杆率的要求下,社融增速会持续回落。


分部门结构看,表内信贷依然强劲,缩量主要源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债券融资的缩量。表内信贷强劲增长的主要贡献在于中长期贷款。从企业端看,商业银行存在早放款、早收息的动力,再加上监管政策强调信贷投放要向制造端倾斜,形成贷款增长的驱动力。但在企业端杠杆率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未来企业端信贷增速持续快速增长有待观察。从居民端看,中长期贷款的需求主要与前期房地产市场的升温相关,银行端收紧个人房贷收紧的影响尚未体现。但近期各地开始清理违规流入房市的经营贷、消费贷,居民负债端存在压力,预期后续该项信贷回落压力较大。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回落,也印证了信贷由表外转向表内。今年年初,表内信贷额度紧张,大部分信贷额度给了中长期贷款,而企业短期融资需求只能转至表外的融资,转贴现利率的下降也印证了近期信贷回落,银行资金边际宽松。


从货币增速上看,微观经济仍然有较好的活力,企业存款加速活性化;地产销售不弱,居民部门存款持续向企业部门搬家。M1增速7.1%(前值7.4%),M2增速9.4%(前值10.1%),M1-M2剪刀差略有走阔,这同当前的经济活动一致。 









重要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或销售要约。基金有风险,投资请谨慎。


END





关于我们


明毅博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专注债券市场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公司成立于2012年,2014年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