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季节性回升的背后是信贷供给端的情绪修复——5月金融数据点评

明毅基金   2022-06-15 本文章116阅读

从季节性规律来看,4月和5月信贷数据绝对值一般来说会大致持平,但考虑到4月的低基数,5月信贷总量的强势复苏毫无疑问是超出预期的好。虽说票据与短贷冲量受政策导向意味浓,但绝对值的逆势增长代表着信贷供给端的情绪在逐渐修复。对于刚受疫情冲击后边际恢复的信贷局势,我们或许不能对数据结构过度严格要求。


在疫情逐渐得到管控的背景下,金融数据总量显著回升。2022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00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存量同比增速升至10.5%,环比增加0.3个百分点;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900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即便在扣除了用于冲量的票据和非银贷款以外,人民币贷款余项仍有11310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838亿元保持在同一水平。在总量绝对值和增速方面,金融数据实现了触底反弹,遏制了疫情所带来的信贷冲击。


但要明晰的是,5月信贷的超季节性更多的体现的是政策的驱动效果。票据贴现利率曾在5月下旬逼近零利率,暗示信贷投放不及预期,随后央行与银保监会在5月23日召开信贷形势分析会,强调了保证信贷支持的重大意义,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贷投放端情绪修复,并体现出月末信贷总量的快速增长。


居民部门信贷结构虽差,但已现边际改观迹象。新增居民部门贷款2888亿元,同比减少3344亿元,但是以去年4-5月的环比增量949亿的水平来看,今年数据的边际恢复超季节性,环比增量达5058亿。从具体分项来看,居民短贷表现恢复正常,当月新增1840亿元,与去年同期近乎持平,环比增幅较去年增加2254亿;而拖累项仍是老生常谈的中长贷,同比减少3379亿元,但在绝对值上实现转正,为1047亿元,环比增速较去年增加达1852亿,与短贷在超季节性上的贡献程度相仿。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上月公布数据口径时采用了“住房、消费、经营”的分类方式,本月再度改回平常的短贷与中长贷分类,重新恢复了月度贷款投向常规分类。


票据与企业短贷双高侧面体现了银行放贷行为模式的切换。企业部门短贷与中长贷新增2642亿和5551亿,同比增加3286亿和-977亿。而票据录得统计以来单月最高值7129亿,同比增加5591亿元。信贷形势分析会上的强政策诉求,使得银行单靠“以票冲贷”的思路难以为继,久期短审批快的企业短贷成为了新的信贷增长点。甚至在5月月末出现银行所持票据过多不得不折价转让,导致票据贴现利率大幅上行的情况。


政府债对社融支撑的力度后期或有所减弱。5月政府债券增量为10600亿,同比多增3881亿,充分体现出了专项债提速发行的政策导向。未来在财政部“确保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的要求下,6月政府债净融资额度可能达到惊人的1.7万亿。然而在6月后随着专项债发行额度的使用殆尽,以及去年财政后置所定下的高基数,光靠国债与地方政府一般债的发行,或许无法进一步显著带动下半年的社融持续扩张。


社融与M2增速的背离或将持续,政策亟待激活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5月M2增速同比增长11.2%,环比提高0.6个百分点,并带动社融-M2增速倒挂背离程度加重。此外M1-M2剪刀差由上月的-5.4%加深至-6.5%,侧面反映存款定期化程度加重,经济活力偏弱。M2与社融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为金融机构负债端和资产端的映射,增速的背离意味着负债端的恢复速度快于资产端,这也与我们在信贷部分所观察到的现象一致。


5月金融数据体现出的重大意义在于贷款供给端的情绪修复。4月的信贷“塌方”不仅仅体现出疫情影响下的实体经济需求偏弱,更是商业银行在面临颓靡且违约风险高的信贷市场时缺乏放贷动力的真实写照。贷款终身追责制一定程度在客观上约束了基层员工发放小微贷的主观意愿。5月26日,央行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在保证符合监管规定的条件下,通过免除相关人员内部考核扣分等责任、减少计提工资时对不良贷款造成的利润损失、降低或取消小微业务条线在利润方面的考核要求等手段,充分调动从基层员工到金融机构层级贷款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个受损的信贷市场,让放贷机构有信心是修复工作的第一步。


综上所述,或许我们不应对当下的信贷结构过分苛责。今年上半年经济复苏之路磕磕绊绊,稳信用仍然是当下政策需要去努力巩固的阶段性成果。在恢复了贷款供给端的信心之后,对需求端的修复将会是未来金融领域政策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下半年由于政府债发行的缺席所带来的隐忧,一味靠票据冲量并非长久之计,而全力确保复工复产有序进行,让经济恢复正轨才是真切的破局之道。







重要声明:本平台所发布文章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或销售要约,投资者不应当以文章内容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依据该信息做出投资决策,对于投资者依据文章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损失,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私募基金有风险,投资者应仔细审阅相关私募基金的合同文件,全面了解风险后,结合自身投资需求、投资经验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做出投资决策。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载文章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版面设计)等著作权在内的所有权利归明毅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有。如需引用或转载,应当注明出处,且不得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违者我司有权追究侵权者责任并要求赔偿损失。


END





关于我们

明毅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毅基金”)是一家专注债券市场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明毅基金成立于2012年,2014年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



一键咨询